躁郁症是双相情感障碍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躁郁症”一词,而“双相情感障碍”似乎也越来越常见。那么,躁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一回事吗?简单来说,躁郁症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俗称,两者指代的是同一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情绪波动幅度大,表现为情绪高涨、易激惹的躁狂或轻躁狂状态,以及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的抑郁状态。这两种极端的情绪状态交替出现,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躁郁症”这一称呼,则更直观地描述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的起伏变化,它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民间流传甚广。
虽然“躁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指代的是同一疾病,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并非完全等同。在医学上,双相情感障碍是一个明确的诊断,它拥有严格的诊断标准,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诊断。而“躁郁症”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它缺乏科学的诊断依据,不能作为疾病的诊断标准。
双相情感障碍的类型
双相情感障碍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蕞常见的是:
- 双相 I 型障碍: 患者会出现典型的躁狂发作,其症状持续至少一周,并伴随显著功能障碍。
- 双相 II 型障碍: 患者会出现轻躁狂发作,其症状持续至少四天,并伴随显著功能障碍。
- 环状情感障碍: 患者情绪起伏较为平缓,呈现出一种长期低落、混合的轻度抑郁和轻度躁狂状态。
除了上述三种类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双相情感障碍类型,例如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混合状态等。不同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在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主要分为躁狂/轻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两类。
躁狂/轻躁狂症状
躁狂/轻躁狂症状包括:
- 情绪高涨: 患者感到极度兴奋、精力充沛、喜悦或易激惹,甚至表现出夸大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活动量增加: 患者话多、行动快、思维活跃,容易感到烦躁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
- 睡眠需求减少: 患者可能只睡几个小时就感到精力充沛,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或玩乐。
- 思维奔逸: 患者思维跳跃、联想丰富,容易感到想法太多,难以控制自己的思维。
- 判断力下降: 患者在躁狂状态下可能会做出一些鲁莽的决定,例如不计后果地投资、挥霍金钱、进行危险的行为等。
抑郁症状
抑郁症状包括:
- 情绪低落: 患者感到悲伤、绝望、无助、无望,对生活失去兴趣和乐趣。
- 兴趣减退: 患者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即使是以前觉得快乐的事情也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 精力不足: 患者感到疲倦、无力、行动迟缓,甚至连起床都感到困难。
- 睡眠障碍: 患者可能失眠或嗜睡,难以入睡或早醒,睡眠质量差。
- 食欲改变: 患者可能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或者食欲增加、体重增加。
- 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迟缓、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难以做出决定。
- 自责自卑: 患者可能感到自责、内疚、自卑,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会出现所有上述症状。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只表现出轻微的症状,而有些患者则可能出现严重的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才能控制病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
- 情绪稳定剂: 用于控制躁狂和抑郁症状,例如锂盐、丙戊酸等。
- 抗抑郁剂: 用于治疗抑郁症状,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 抗精神病药物: 用于治疗严重躁狂症状,例如利培酮、奥氮平等。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和管理自己的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
- 认知行为治疗 (CBT): 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导致情绪波动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 人际心理治疗 (IPT): 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压力,提高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 家庭治疗: 帮助患者及其家人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学习如何有效地支持和帮助患者。
双相情感障碍的预后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病,但它并非不治之症。通过积极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控制病情,过上正常的生活。
影响双相情感障碍预后的因素包括:
- 疾病的严重程度: 症状越严重,预后越差。
- 治疗的依从性: 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越高,预后越好。
- 社会支持系统: 患者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预后越好。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积极的治疗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温馨提示: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怀疑自己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请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关注公众号:迈浪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