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隐藏在悲伤背后的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顾名思义,是一种以情绪波动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会经历明显的情绪高涨和低落。然而,并非所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表现出明显的躁狂或轻躁狂症状,有些患者以抑郁为主,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躁狂迹象,这种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被称为“抑郁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与单纯的抑郁症有着明显的区别。单纯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持续存在,而抑郁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则会经历周期性的抑郁发作,在抑郁发作之间,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躁狂或轻躁狂症状,例如精力充沛、睡眠减少、思维活跃等。这些轻微的躁狂或轻躁狂症状可能被患者本人或周围的人忽视,导致病情诊断的延迟,延误治疗时机。
抑郁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诊断困难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 患者可能会隐瞒或低估轻躁狂或躁狂症状,认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或者担心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2. 医生可能缺乏对抑郁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的认识,误将患者的症状归类为单纯的抑郁症,导致错误的治疗方案。
3. 患者的抑郁症状可能较为严重,掩盖了轻躁狂或躁狂症状,医生更关注抑郁症状,而忽略了潜在的躁狂发作。
抑郁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
抑郁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与其他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类似,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抑郁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
- 稳定情绪剂:锂盐、拉莫三嗪、丙戊酸等药物可以稳定情绪,降低躁狂和抑郁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 抗抑郁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剂等药物可以缓解抑郁症状。
- 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等药物可以帮助控制躁狂或轻躁狂症状。
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双相情感障碍,改善患者的行为和认知模式,减轻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
-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消极的想法和行为模式,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 辩证行为疗法(DBT):帮助患者提高情绪调节能力、人际关系技巧和自我效能感。
- 人际心理治疗(IPT):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
抑郁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的预后
抑郁为主的双相情感障碍的预后与其他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类似,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可以得到显著改善。然而,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出现反复发作,导致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发生自杀行为。
1. 患者的预后与治疗的及时性、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患者的依从性密切相关。
2. 患者自身的性格特点、社会支持系统、生活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
3. 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诊,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例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
如果你正在经历情绪波动、抑郁等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推荐关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公众号: 迈浪心理